Sha Tin District, Hong Kong, China
time : Aug 23, 2025 8:59 AM
duration : 2h 51m 22s
distance : 7.5 km
total_ascent : 494 m
highest_point : 287 m
avg_speed : 3.0 km/h
user_id : wyip1216
user_firstname : Wai Kwok
user_lastname : Yip
今日周末,百多位行友聚集於東鐵線‘’火炭‘’站。之後,沿山尾街上桂地新村。領隊對今日行程作簡介,及依習慣拍過大合照後,便分A、B兩隊活動。
我們B隊五、六十位行友,走山徑往禾上墩及山尾村,涉283山頭,過坳背灣坑,走林蔭橫山徑,及黃竹洋徑落駿洋邨,走原路返回東鐵線“火炭”站完程。
今日行程,本來平淡。但是,走到行程約一半的路程,大家卻被一棵樹帶起了高潮。原來山徑旁邊,有一棵長滿密密麻麻餘甘子的樹。於是,行友便忙於動手去採摘,情緒比行山更加高漲愉快。
年少時,正如《童年》的歌詞所描述:“口袋裏沒有幾毛錢”,上山摘野果便是一道風景綫。當時,可以摘的除了餘甘子、山棯、黃牙果外,還有一種叫“酸味果”的,專門長在水澗附近;個子不大,最大也不過半粒銀杏左右,味道極似車厘子,是我們的最愛之一。
當然,山棯也是極受歡迎的野果之一。愛其黝黑成熟的顏色,以及甜美多汁的果肉。但是,山棯的採摘期不長,所以,要不時留意着。為了牢記它的“供應期”,兒時有一句比較粗俗順口溜:“七月七,山棯紅屎忽(果子的臀部漸紅,快熟了);八月八,山棯隨地撻(最熟時);九月九,山棯隨地走(沒有了)‘’。今日剛好是舊曆七月初一,大家依順口溜,便知道還有多少天,山棯便滿山都是了。
提到山棯,還有一個小故事:事緣有一位朋友,兒時也經常上山採摘山棯,對其極愛。年長之後,身體起了變化,已沒有機會,再上山採摘此野果了。可對此果之形與味,念念不忘。知道我和老伴喜歡行山,特別囑咐有機會,幫忙採摘一些,以解口饞。有一年,山棯大造,品質極佳。想起這位友人的吩咐,特別採了一盒帶給她。她收到後極喜,珍而重之把這些果子存於膠盒,放入雪櫃留待之後享用。
*天氣:天晴,間中有陽光;最高約34度
**行程:東鐵線“火炭”站→山尾街→桂地新村→山徑往禾上墩→山尾村→283山頭→坳背灣坑→橫山徑→黃竹洋徑→駿洋邨→山尾街→東鐵線“火炭”站